您的位置:首页 > 高等教育 > 高教要闻>正文

大学,咋就不能让人进来看看?

时间:2017-08-10 07:08:32    来源:人民网教育    浏览次数:     我来说两句( ) 字号:TT
原标题:大学,咋就不能让人进来看看?

  时值暑假,高校游异常火爆。近日,一则“一家四口藏身快递车试图混入清华园”的新闻引发热议。有人感叹,知道清华北大难考,没想到校门也这么难进;有人质疑,大学开放一些又有何妨;也有人认为,校园不是景区,太多人涌入有损校园风貌。究竟怎样才是大学校园正确的打开方式?本报读者有话说——

  大学之大要在开放

  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,具有一定公共性与开放性。如此限制游览参观,有失大学之“度”。不管出于何种考量,都不免给人一种封闭与傲娇的感觉。

  近年来,“高校游”热度不减,背后是人们对名校及其文化的憧憬与向往。趁着寒暑假,许多家长都想让孩子和名校有一次“亲密接触”,期待他们受到熏陶与感染,这无可厚非。事实上,大学也应当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慕名而来者,让满心期待的孩子们少吃闭门羹。

  限流、验证等举措,一定程度上是大学对不安全因素的规避,体现出一种“封闭才有秩序”的抗拒思维。有人说,清华园里不应游人如织,未名湖畔也不该熙熙攘攘,这样会伤害到大学多年才积累起的人文环境。但笔者认为,相比有些吵闹的人群,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,更有损其文化。

  反观国外许多大学,如剑桥、牛津、哈佛等都是全开放的,甚至连围墙都没有。前段时间,清华大学给残疾学生“人生实苦,但请你足够相信”的回信,感动了很多人。面对园外众多翘首以盼的家长与孩子,大学是否也需要保有这份关怀与包容,而不是一味靠“这是规定”冷冰冰地拒绝。

  与其硬拦不如想招

  为了保障正常的校园秩序,大学限制客流有其合理性。但是怎么限,却是很考验智慧的一件事。

  其实,在这个问题上已有不少成熟办法可资借鉴。例如,可参考一些博物馆网络预约的模式。这在技术上没什么难度,而且实时更新剩余入园名额,也能给等候者以明确的心理预期。既透明又高效,今天约不到就改天,可有效避免在太阳下暴晒几小时依旧拿不到进门券的尴尬。

  另外,从更开放一些的角度讲,有序引导或许比硬性阻拦更有效。例如,可参考国外一些高校,实行“大开放,小封闭”的模式。暑期游客较多时,校内实行分区管理,将教室、图书馆、实验室等与其余地方隔离开,同时在校园内放置更多的旅游指示与警示牌,如教学区禁止入内,宿舍区请保持安静,请去收取现金食堂就餐等。另外,学校也可以发动学生力量,鼓励他们兼职做校内导游志愿者,并纳入勤工俭学范畴。这样既能更好地维护校园秩序,也能让游客了解真实的大学。如此种种,只要用心琢磨,完全可以做得更好。

  人少不意味秩序井然,人多也不必然场面混乱,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引导与管理。对于一些名校来说,假期游客如织,年年如此,已成常态。因而,很有必要在管理上多动些脑筋,让游客体验到氛围良好的大学生活。

  蔑视规则还谈何熏陶

  进清华北大等名校参观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熏陶。但部分家长不肯遵守排队秩序,为进校园不惜偷偷摸摸、投机取巧,却着实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恶劣的蔑视规则课。

  不文明的游园行为,正阻碍着大学的进一步开放。除了跟着黑导蒙混入校外,参观大学的游人不文明行为还有不少:排队时乱丢垃圾、践踏校园草坪、校内大声喧哗等等。诸如此类,无疑损害了大学的应有之貌。为应对于此,一些大学不得不确立边界,以维护学校应有的秩序。一定程度上,这不是不开放、不包容,而是抵制汹涌而来的过度消费的无奈之举。

  校园不是景区,大学的魅力也不在于建筑与风景,而在于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学术氛围。比未名湖的荷花更美的,是清晨湖畔的琅琅书声和午后石阶旁安静读书的学子。参观校园如果过于注重热热闹闹“到此一游”,那么不来也罢,颐和园的湖水岂不更美。(晁星)

相关新闻
    无相关信息